11月22日上午9点30分,南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攻坚突破争出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科技局、市科学院、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向大家介绍我市在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人才强市战略方面的整体工作情况和措施成效,并回答记者关心的提问。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攻坚突破争出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专题新闻发布会。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创新发展成为高水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最大增量”。今天上午,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科技局、市科学院、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主要负责同志出席本场发布会,向大家介绍2023年我市在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人才强市战略方面的整体工作情况和措施成效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南阳市奋力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来,紧扣“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人才强市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创新链同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耦合发力,全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日益凸显。11月15日至17日,省委书记楼阳生莅宛调研勉励南阳,要抓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抓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育,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我们也将按照楼书记、朱书记指示要求,倍加努力,加快南阳创新步伐。根据统计部门公报显示,我市2022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78.85亿元,同比增长16.2%,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0.9%,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7%。今年截至10月底,财政科技投入18.1亿元,同比增长28.5%。日前,省科技厅发布的《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指出,南阳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之首;《河南双创蓝皮书(2023)》显示,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力,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省第4位。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是高能级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天冠集团与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战略重组“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保住了“国重”这一金字招牌。牧原实验室成功跻身河南省实验室,将获得省财政支持资金7亿元。南阳市科学院重建重振进展顺利。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省科学院南阳光电研究所、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东方光微研究院等相继挂牌成立,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硬核”支撑。近期,为落实楼阳生书记调研南阳指示精神,我们正在起草《汇聚创新资源 做强创新平台 提升创新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并将组织牧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主体,赴漯河中原食品实验室、洛阳龙门实验室调研学习,加快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加速集聚全市优势创新资源,切实提升南阳创新能力。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绩斐然。南阳淅减“高性能智能电控悬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围绕汽车智能化悬架系统开展集成化攻关研究,提高汽车整体装备技术水平,获批2023年省重大科技专项,争取省科技经费1150万元。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地空协同防爆消防多用途机器人及平台研发”等6个项目被列为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争取省科技经费760万元。组织实施河南省科技研发联合基金(光电产业)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6项,争取省财政资金2410万元。全市11个项目获批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研究出台《南阳市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实施方案》,以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绿色食品、生物产业等主导产业技术升级为重点,组织实施2023年度南阳市重大科技专项31项,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了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万人助万企”活动、省市县三级科技服务综合体为载体,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活动研发活动全覆盖。截至10月份,全市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555家,总量位列全省第二;获批“瞪羚”企业35家,位列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预计新通过认定240家以上,总量将达620家以上,位居全省第三,基本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企业发展集群。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信贷风险代偿补偿资金池,支持开展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同中原再担保南阳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担保机构托底,帮助科技型企业提升信用,打通融资堵点;今年争取省“科技贷”项目50笔、3.1亿元,累计获得省“科技贷”支持225笔、9.9亿元,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显著提升。
四是创新人才引育成果突出。成功引进许为钢、谯仕彦、王占国、张铁岗等院士团队在南阳市建立院士工作站,目前我市院士工作站已达6家,成为河南省新建院士工作站最多的省辖市。南阳师范学院“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流域生态安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河南丰园禽业与中原学者康相涛、仲景宛西制药与中原学者苗明三等8家中原学者工作站。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工程,在全市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201名,组建17个服务团,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智力支撑。迭代升级“诸葛英才计划3.0”,全市“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人才公寓20000套,将充分发挥“筑巢引凤”作用,吸引各类人才服务产业发展。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支持我市企业与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开展紧密科技合作,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已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9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110亿元,着力转化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培育壮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获批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建成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9家、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西峡县成功入选科技部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六是创新创业水平达到新高度。中关村e谷(南阳)软件创业基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南阳创业大街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市各类双创载体达到52家,其中省级以上有29家,实现各县市区双创载体全覆盖。积极推进南阳中关村智慧岛建设,探索形成能够自我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模式,加快提升我市“双创”载体建设水平。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获省科技厅认定,实现南阳大学科技园零的突破。连续12年精心组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南阳分赛,引导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推进全市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开展。今年获省赛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优秀奖14名,有5家企业进入国赛,创历史最好成绩。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楼阳生书记调研南阳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发扬“四敢”精神,践行“四个极限”,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加快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泛亚电竞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媒体。
顶端新闻记者:实验室是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对解决我市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请问市科技局如何推进我市实验室体系建设的?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宇: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实验室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策源能力,为我市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源头创新。
(一)强化政策支撑。先后出台了《南阳市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清单》、《南阳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南阳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从政策激励、管理体制、运行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为加快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二)分类分层推进。以国家、省战略和南阳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前瞻引领,突出原创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分层分类推进,加快构建实验室发展体系,为南阳市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源头创新。
1.扎实推进“车用生物燃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去年以来,市科技局多次赴省赴京对接汇报,多次协调郑大、浙大及张锁江院士团队,想方设法运作科技创新资源,扎实推进实验室战略重组。今年3月,天冠集团与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战略重组“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彰显了南阳力量。目前河南省的全国重点实验室17家,郑州市8家,洛阳市6家,我市和平顶山市、新乡市各有1家。
2.积极争创河南省实验室。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的创新需求,按照“战略急需、国内一流、交叉融合、特色鲜明、支撑产业”的总体要求和“强核心、网络化、多基地”的建设思路,集聚市内外创新资源,高起点谋划建设牧原实验室等突破引领、综合集成的实验室,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打造省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预备队”。今年6月牧原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复建设省实验室,这是我市在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将获得省财政资金7亿元支持。
3.统筹布局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是积极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增量。统筹优势科研力量,围绕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优化调整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在重点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方向,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增量。今年6月我市新获批1家省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8家。二是统筹布局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以“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为重点,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围绕装备制造、数字光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夯实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和策源能力。2023年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27家,至目前我市共建有市级重点实验室208家。
南都晨报记者:众所周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整个创新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主体的数量、质量等直接决定着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我市在培育创新主体方面有什么做法,成效如何?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东良:今年以来,我市聚焦育强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泛亚电竞、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三项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促进创新主体数量扩大、质量提升。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了《南阳市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清单》《南阳市科技型企业“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南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聚合创新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科技实力和企业发展潜力。
二、完善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引领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我市形成了以创新龙头企业、广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和基础的创新引领型企业梯次培育集群发展体系,带动全市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市培育创新龙头企业8家,“瞪羚”企业41家,创新引领型企业总数位列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将突破620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555家,居全省第二位。基本上形成了以创新龙头企业、“瞪翔”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引领型企业梯队。
三是全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规上工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基本盘”,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是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的工作部署,立足南阳实际,紧扣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方法,集全市之力全面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全面促进创新主体质量提升。我市规上工业企业1898家,“四有”企业数超过1200家,占比已突破63%。特别是我市因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成效显著,位列全省第四位,获得省专项奖补资金200万元。
大河网记者: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那么,近年来,我市在招引人才、服务人才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人才服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汪润明:人才聚,则事业兴。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坚强支撑。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南阳大力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步履更加坚实,广聚天下英才的蓝图逐渐绘就。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高位推动,擘画人才强市“大蓝图”。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创优工作格局。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高位谋划部署、把关定向。成立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发展集团、人才发展促进会,构建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迭代升级“人才政策”,释放政策引力。从2015年“人才新政40条”、2018年“诸葛英才计划”再到2021年“1+1+N”人才政策体系、2023年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到3.0版本。加强统筹部署,确保人才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召开全市科技教育人才会议,统筹部署工作任务,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以考核促落实、以考核提实效。
二、产业聚才,吹响产才融合“冲锋号”。开展精准化引才。围绕南阳“5+N”重点产业集群和21个重点产业链,全方位采集市内外高端人才信息和人才项目需求目录,绘制人才招引地图。今年元至10月份,举办“重点产业链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引进各类人才22261人。举办“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活动,3000余名返乡专家齐聚白河之畔,共商发展大计。举办“南阳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院士专家北京恳谈会”等活动,先后与王占国、许为钢、谯仕彦、张铁岗院士共建4家院士工作站。积极储备青年党政人才。开展面向清华、北大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优秀人才专项活动,引进博士28名,硕士155名。
三、搭建载体,构筑创新创业“策源地”。大力建设人才培育载体。推动中光学集团在上海建立微纳光学研发中心,淅减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车辆悬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南阳理工学院成立企业家学院,举办“宛商大讲堂”“产业链沙龙”等活动。积极推进人才工作市场化。在全省率先成立人才发展集团,打造人才市场化供给“总服务商”;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会,吸纳重点企业、高校等83家会员单位,促进产才融合、校企合作。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开展第十一批“百名人才进百企”智力帮扶活动,选派53名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
四、人才为本,营造近悦远来“生态圈”。建立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两个清单”,建成“诸葛英才线上智慧服务平台”,依托市人才服务中心建成“零跑动”服务大厅,确保人才服务事项高效落实。完善人才综合服务措施。整合政府端和市场端权益,发放“诸葛英才卡”,为各类人才提供教育、医疗、旅游、出行、消费等服务。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力度,已建成人才公寓7955套。高标准建成“青年人才驿站”30家,为青年人才来宛就业创业提供免费住宿。营造人才优先发展浓厚氛围。持续开展“拔尖人才”“回创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在标志性建筑、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域融入人才元素,建设一批时尚、青春、活力、文艺的“人才打卡地”。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习视察南阳时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我市在推动南阳由农业大市向现代化农业强市转变,助力“建强副中心”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创新策源能力,确保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见行见效的?
南阳市科学院院长袁璋:南阳市科学院是在2022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中,在原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两年来,南阳市科学院深入贯彻习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围绕新品种选育这个重点,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科技示范服务,为南阳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农业强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聚焦育种强创新。种优则粮丰,粮丰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两年来,我们逐步提升优势品种选育能力,共选育农作物新品种18个,成果获国家、省、市各级奖励11项,申请专利23项,发表论文57篇。其中,小麦新品种“宛1204”通过国家审定,是当年全国176个国审小麦新品种中唯一一个对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3种小麦主要病害均达到中抗水平的“三抗”品种,为保障南阳乃至黄淮区域的小麦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我们积极培育和保护西峡“贡米”品种“九月寒”,从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水稻中期库找到“九月寒”种子123粒,并试种成功,拯救了这一濒危种质资源,对挖掘南阳水稻价值和文化,重塑南阳水稻文化辉煌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花生高产优质遗传基础解析与新品种研制及应用”项目,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当年全省唯一一个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对于促进南阳市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好平台强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研究效率、拓展研究领域、提升学术交流水平,我们先后向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申报获批建设省鲜食型花生工程技术中心、省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伏牛山道地中药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省石榴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珍稀菌菌种选育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通过建立高水平、高效率的科研平台,有力推动了我市农业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三是引育人才强能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我们着力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申报并获批建设我市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有4名博士进站。我院1名同志成为河南省委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5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开始主持研究课题。逐步形成了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的良好局面。
四是示范推广强实效。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应用,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9个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落户我院,西北农大南阳小麦试验站、省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四优四化”等项目进展顺利。今年2月,我院自主选育的宛花2号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是唯一获选的地市级科研院所花生品种,也是我市历史上首个农作物品种入选国家推广目录。以宛花2号为代表的宛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已成为南阳及周边地区的当家品种,年播种面积占全市花生面积的70%左右,占全省花生面积的15%-20%,其中宛花2号累计推广应用1600余万亩,净增经济效益16.22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南阳日报记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请问市科技局如何推进我市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宇: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和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强力推动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创新发展力量,全面提升产业升级发展能力,为我市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今年来,市科技局强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集约化作为创新发展的技术基点,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一是积极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全市21个产业链,支持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南阳淅减公司实施的“高性能智能电控悬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被列为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经费1100万元;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实施的“地空协同防爆消防多用途机器人及平台研发”等6个项目被列为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共获得支持经费为760万元。现正在组织申报2024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二是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整合优势资源,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瓶颈,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今年来,围绕全市21个产业链,共组织实施两批31项市重大科技专项,引领带动主导产业发展。三是实行“揭榜挂帅”。大力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方式,不设门槛、不论身份,通过“揭榜挂帅”制等方式,让“各路好汉”各显神通,不断汇聚区域创新的“智力源”和“创新源”。为破解我市先进制造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经与市财政局研究商议,确定将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研发专项,以助力攻克我市先进制造业升级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四是实施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聚焦优势领域,加强高校院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四位一体创新水平,着力增强高校院所服务产业升级发展的能力。现正在组织实施市级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
主持人:谢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和解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发布会结束后,可以与相关单位联系,进行采访了解。
11月22日上午9点30分,南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攻坚突破争出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科技局、市科学院、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向大家介绍我市在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人才强市战略方面的整体工作情况和措施成效,并回答记者关心的提问。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攻坚突破争出彩”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专题新闻发布会。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创新发展成为高水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最大增量”。今天上午,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科技局、市科学院、市人才服务中心的主要负责同志出席本场发布会,向大家介绍2023年我市在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人才强市战略方面的整体工作情况和措施成效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南阳市奋力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来,紧扣“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人才强市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创新链同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耦合发力,全市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日益凸显。11月15日至17日,省委书记楼阳生莅宛调研勉励南阳,要抓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抓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育,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我们也将按照楼书记、朱书记指示要求,倍加努力,加快南阳创新步伐。根据统计部门公报显示,我市2022年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78.85亿元,同比增长16.2%,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0.9%,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7%。今年截至10月底,财政科技投入18.1亿元,同比增长28.5%。日前,省科技厅发布的《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指出,南阳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之首;《河南双创蓝皮书(2023)》显示,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力,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省第4位。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是高能级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天冠集团与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战略重组“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保住了“国重”这一金字招牌。牧原实验室成功跻身河南省实验室,将获得省财政支持资金7亿元。南阳市科学院重建重振进展顺利。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省科学院南阳光电研究所、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东方光微研究院等相继挂牌成立,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硬核”支撑。近期,为落实楼阳生书记调研南阳指示精神,我们正在起草《汇聚创新资源 做强创新平台 提升创新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并将组织牧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主体,赴漯河中原食品实验室、洛阳龙门实验室调研学习,加快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加速集聚全市优势创新资源,切实提升南阳创新能力。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绩斐然。南阳淅减“高性能智能电控悬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围绕汽车智能化悬架系统开展集成化攻关研究,提高汽车整体装备技术水平,获批2023年省重大科技专项,争取省科技经费1150万元。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地空协同防爆消防多用途机器人及平台研发”等6个项目被列为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争取省科技经费760万元。组织实施河南省科技研发联合基金(光电产业)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6项,争取省财政资金2410万元。全市11个项目获批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研究出台《南阳市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实施方案》,以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绿色食品、生物产业等主导产业技术升级为重点,组织实施2023年度南阳市重大科技专项31项,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了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万人助万企”活动、省市县三级科技服务综合体为载体,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活动研发活动全覆盖。截至10月份,全市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555家,总量位列全省第二;获批“瞪羚”企业35家,位列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预计新通过认定240家以上,总量将达620家以上,位居全省第三,基本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企业发展集群。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信贷风险代偿补偿资金池,支持开展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同中原再担保南阳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担保机构托底,帮助科技型企业提升信用,打通融资堵点;今年争取省“科技贷”项目50笔、3.1亿元,累计获得省“科技贷”支持225笔、9.9亿元,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显著提升。
四是创新人才引育成果突出。成功引进许为钢、谯仕彦、王占国、张铁岗等院士团队在南阳市建立院士工作站,目前我市院士工作站已达6家,成为河南省新建院士工作站最多的省辖市。南阳师范学院“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流域生态安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河南丰园禽业与中原学者康相涛、仲景宛西制药与中原学者苗明三等8家中原学者工作站。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工程,在全市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201名,组建17个服务团,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智力支撑。迭代升级“诸葛英才计划3.0”,全市“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人才公寓20000套,将充分发挥“筑巢引凤”作用,吸引各类人才服务产业发展。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支持我市企业与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开展紧密科技合作,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已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9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110亿元,着力转化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培育壮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获批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建成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9家、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西峡县成功入选科技部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六是创新创业水平达到新高度。中关村e谷(南阳)软件创业基地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南阳创业大街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市各类双创载体达到52家,其中省级以上有29家,实现各县市区双创载体全覆盖。积极推进南阳中关村智慧岛建设,探索形成能够自我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模式,加快提升我市“双创”载体建设水平。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获省科技厅认定,实现南阳大学科技园零的突破。连续12年精心组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南阳分赛,引导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推进全市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开展。今年获省赛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优秀奖14名,有5家企业进入国赛,创历史最好成绩。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楼阳生书记调研南阳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发扬“四敢”精神,践行“四个极限”,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加快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媒体。
顶端新闻记者:实验室是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对解决我市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请问市科技局如何推进我市实验室体系建设的?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宇: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实验室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策源能力,为我市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源头创新。
(一)强化政策支撑。先后出台了《南阳市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清单》、《南阳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南阳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从政策激励、管理体制、运行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为加快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二)分类分层推进。以国家、省战略和南阳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前瞻引领,突出原创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分层分类推进,加快构建实验室发展体系,为南阳市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源头创新。
1.扎实推进“车用生物燃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去年以来,市科技局多次赴省赴京对接汇报,多次协调郑大、浙大及张锁江院士团队,想方设法运作科技创新资源,扎实推进实验室战略重组。今年3月,天冠集团与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战略重组“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彰显了南阳力量。目前河南省的全国重点实验室17家,郑州市8家,洛阳市6家,我市和平顶山市、新乡市各有1家。
2.积极争创河南省实验室。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的创新需求,按照“战略急需、国内一流、交叉融合、特色鲜明、支撑产业”的总体要求和“强核心、网络化、多基地”的建设思路,集聚市内外创新资源,高起点谋划建设牧原实验室等突破引领、综合集成的实验室,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打造省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预备队”。今年6月牧原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复建设省实验室,这是我市在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将获得省财政资金7亿元支持。
3.统筹布局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是积极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增量。统筹优势科研力量,围绕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优化调整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在重点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方向,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提质增量。今年6月我市新获批1家省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8家。二是统筹布局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以“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为重点,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围绕装备制造、数字光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夯实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和策源能力。2023年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27家,至目前我市共建有市级重点实验室208家。
南都晨报记者:众所周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整个创新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主体的数量、质量等直接决定着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我市在培育创新主体方面有什么做法,成效如何?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东良:今年以来,我市聚焦育强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三项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促进创新主体数量扩大、质量提升。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了《南阳市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清单》《南阳市科技型企业“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南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聚合创新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科技实力和企业发展潜力。
二、完善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引领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我市形成了以创新龙头企业、广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和基础的创新引领型企业梯次培育集群发展体系,带动全市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市培育创新龙头企业8家,“瞪羚”企业41家,创新引领型企业总数位列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将突破620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555家,居全省第二位。基本上形成了以创新龙头企业、“瞪翔”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引领型企业梯队。
三是全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规上工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基本盘”,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是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的工作部署,立足南阳实际,紧扣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方法,集全市之力全面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全面促进创新主体质量提升。我市规上工业企业1898家,“四有”企业数超过1200家,占比已突破63%。特别是我市因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成效显著,位列全省第四位,获得省专项奖补资金200万元。
大河网记者: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那么,近年来,我市在招引人才、服务人才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人才服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汪润明:人才聚,则事业兴。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坚强支撑。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南阳大力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步履更加坚实,广聚天下英才的蓝图逐渐绘就。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高位推动,擘画人才强市“大蓝图”。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创优工作格局。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高位谋划部署、把关定向。成立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发展集团、人才发展促进会,构建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迭代升级“人才政策”,释放政策引力。从2015年“人才新政40条”、2018年“诸葛英才计划”再到2021年“1+1+N”人才政策体系、2023年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到3.0版本。加强统筹部署,确保人才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召开全市科技教育人才会议,统筹部署工作任务,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以考核促落实、以考核提实效。
二、产业聚才,吹响产才融合“冲锋号”。开展精准化引才。围绕南阳“5+N”重点产业集群和21个重点产业链,全方位采集市内外高端人才信息和人才项目需求目录,绘制人才招引地图。今年元至10月份,举办“重点产业链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引进各类人才22261人。举办“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活动,3000余名返乡专家齐聚白河之畔,共商发展大计。举办“南阳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院士专家北京恳谈会”等活动,先后与王占国、许为钢、谯仕彦、张铁岗院士共建4家院士工作站。积极储备青年党政人才。开展面向清华、北大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优秀人才专项活动,引进博士28名,硕士155名。
三、搭建载体,构筑创新创业“策源地”。大力建设人才培育载体。推动中光学集团在上海建立微纳光学研发中心,淅减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车辆悬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南阳理工学院成立企业家学院,举办“宛商大讲堂”“产业链沙龙”等活动。积极推进人才工作市场化。在全省率先成立人才发展集团,打造人才市场化供给“总服务商”;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会,吸纳重点企业、高校等83家会员单位,促进产才融合、校企合作。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开展第十一批“百名人才进百企”智力帮扶活动,选派53名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
四、人才为本,营造近悦远来“生态圈”。建立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两个清单”,建成“诸葛英才线上智慧服务平台”,依托市人才服务中心建成“零跑动”服务大厅,确保人才服务事项高效落实。完善人才综合服务措施。整合政府端和市场端权益,发放“诸葛英才卡”,为各类人才提供教育、医疗、旅游、出行、消费等服务。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力度,已建成人才公寓7955套。高标准建成“青年人才驿站”30家,为青年人才来宛就业创业提供免费住宿。营造人才优先发展浓厚氛围。持续开展“拔尖人才”“回创之星”等评选表彰活动,在标志性建筑、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域融入人才元素,建设一批时尚、青春、活力、文艺的“人才打卡地”。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习视察南阳时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我市在推动南阳由农业大市向现代化农业强市转变,助力“建强副中心”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创新策源能力,确保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见行见效的?
南阳市科学院院长袁璋:南阳市科学院是在2022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中,在原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两年来,南阳市科学院深入贯彻习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围绕新品种选育这个重点,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科技示范服务,为南阳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农业强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聚焦育种强创新。种优则粮丰,粮丰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两年来,我们逐步提升优势品种选育能力,共选育农作物新品种18个,成果获国家、省、市各级奖励11项,申请专利23项,发表论文57篇。其中,小麦新品种“宛1204”通过国家审定,是当年全国176个国审小麦新品种中唯一一个对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3种小麦主要病害均达到中抗水平的“三抗”品种,为保障南阳乃至黄淮区域的小麦稳粮增收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我们积极培育和保护西峡“贡米”品种“九月寒”,从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水稻中期库找到“九月寒”种子123粒,并试种成功,拯救了这一濒危种质资源,对挖掘南阳水稻价值和文化,重塑南阳水稻文化辉煌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花生高产优质遗传基础解析与新品种研制及应用”项目,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当年全省唯一一个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对于促进南阳市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好平台强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研究效率、拓展研究领域、提升学术交流水平,我们先后向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申报获批建设省鲜食型花生工程技术中心、省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伏牛山道地中药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省石榴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珍稀菌菌种选育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通过建立高水平、高效率的科研平台,有力推动了我市农业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三是引育人才强能力。人才是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我们着力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申报并获批建设我市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有4名博士进站。我院1名同志成为河南省委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5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开始主持研究课题。逐步形成了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的良好局面。
泛亚电竞
四是示范推广强实效。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应用,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9个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落户我院,西北农大南阳小麦试验站、省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四优四化”等项目进展顺利。今年2月,我院自主选育的宛花2号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是唯一获选的地市级科研院所花生品种,也是我市历史上首个农作物品种入选国家推广目录。以宛花2号为代表的宛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已成为南阳及周边地区的当家品种,年播种面积占全市花生面积的70%左右,占全省花生面积的15%-20%,其中宛花2号累计推广应用1600余万亩,净增经济效益16.22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南阳日报记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请问市科技局如何推进我市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宇: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和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强力推动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创新发展力量,全面提升产业升级发展能力,为我市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今年来,市科技局强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集约化作为创新发展的技术基点,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一是积极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全市21个产业链,支持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南阳淅减公司实施的“高性能智能电控悬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被列为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经费1100万元;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实施的“地空协同防爆消防多用途机器人及平台研发”等6个项目被列为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共获得支持经费为760万元。现正在组织申报2024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二是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整合优势资源,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瓶颈,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今年来,围绕全市21个产业链,共组织实施两批31项市重大科技专项,引领带动主导产业发展。三是实行“揭榜挂帅”。大力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方式,不设门槛、不论身份,通过“揭榜挂帅”制等方式,让“各路好汉”各显神通,不断汇聚区域创新的“智力源”和“创新源”。为破解我市先进制造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经与市财政局研究商议,确定将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研发专项,以助力攻克我市先进制造业升级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四是实施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聚焦优势领域,加强高校院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四位一体创新水平,着力增强高校院所服务产业升级发展的能力。现正在组织实施市级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
主持人:谢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和解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发布会结束后,可以与相关单位联系,进行采访了解。